民间贷款,俗称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进行的借款行为,不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民间贷款是否受到法律保护?答案是肯定的。
根据我国《合同法》和《民法典》,民间贷款合同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成立条件,即具有合法性、真实性、明确性,就受到法律的保护。这些成立条件包括:
借款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借款用途合法;
贷款金额、利率、借款期限等条款明确;
双方签订书面借款合同或出具借条。
受到法律保护意味着:
借款人应按约定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
放贷人有权要求借款人按时还款;
在借款人违约时,放贷人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强制执行借款合同。
违法民间贷款不受法律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民间贷款都受到法律保护。如果民间贷款合同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如:
利率超过法律规定的上限(目前为年利率24%);
借款用途违法,如用于赌博或洗钱;
借款合同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
这种情况下,民间贷款合同无效,不受法律保护。放贷人不得要求借款人偿还贷款,借款人也不必偿还。因此,在进行民间贷款时,借款人和放贷人都应注意遵守法律规定,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