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平台借款时要求借款人提供通讯录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不少借款人对这一要求感到疑虑和不满。尽管平台会声称需要这部分信息来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风险,但这是否合理合法呢?
通讯录信息与借款的关系
借贷平台声称收集通讯录是为了:
了解借款人的社会关系,判断其信用worthiness。
在借款人逾期还款时,方便联系其紧急联系人催收欠款。
但实际上,通讯录信息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并没有直接关联。借款人的收入、负债、还款记录等才是更重要的评估因素。而对于催收,联系借款人本人或其担保人即可,并不需要获得其通讯录中的其他人的联系方式。
个人隐私的担忧
更令人担忧的是,借贷平台收集通讯录信息可能涉及个人隐私的侵犯。通讯录包含借款人的亲朋好友、同事等重要联系人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会被用于骚扰、诈骗等不法行为。特别是对于通讯录中未经同意被添加的人来说,他们的隐私权更是受到了侵害。
法律法规的规定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且不得过度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借贷平台要求借款人提供通讯录是否合法合规,尚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属于收集个人信息过度收集的范畴,侵犯了借款人的隐私权;也有人认为,只要借贷平台在收集前取得借款人的同意,并用于与借贷活动直接相关的目的,即属合法合理。
借款人应如何应对
对于借款人来说,在借贷时遇到平台要求提供通讯录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仔细阅读借贷协议,了解通讯录信息的使用范围和目的。
谨慎提供通讯录信息,在必要时可以拒绝提供。
如果平台在收集通讯录时未取得借款人的同意,或者滥用通讯录信息,借款人可以向相关监管部门投诉。
结语
借贷平台要求借款人提供通讯录的行为,既有合理的理由,也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借款人应在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和风险后,谨慎对待。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确保个人信息得到有效保护。